何以解毒?唯有备份

 (转载自https://www.freebuf.com/articles/neopoints/275866.html)

勒索病毒的加密原理,大多基于RSA加密算法。RSA公钥加密是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,它包含了三个算法:KeyGen(密钥生成算法),Encrypt(加密算法)以及Decrypt(解密算法)。

其算法过程需要一对密钥(即一个密钥对),分别是公钥(公开密钥)和私钥(私有密钥),公钥对内容进行加密,私钥对公钥加密的内容进行解密。

“非对称”这三个字的意思是,虽然加密用的是公钥,但拿着公钥却无法解密。

这里简单介绍下RSA非对称加密算法的由来:

1976年以前,所有的加密方法都是同一种模式:

(1)甲方选择某一种加密规则,对信息进行加密;

(2)乙方使用同一种规则,对信息进行解密。

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同样规则(简称"密钥"),这被称为"对称加密算法"(Symmetric-key algorithm)。

这种加密模式有一个最大弱点:甲方必须把加密规则告诉乙方,否则无法解密。保存和传递密钥,就成了最头疼的问题。 

1976年,两位美国计算机学家Whitfield Diffie 和 Martin Hellman,提出了一种崭新构思,可以在不直接传递密钥的情况下,完成解密。这被称为"Diffie-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"。这个算法启发了其他科学家。

人们认识到,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不同的规则,只要这两种规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可,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传递密钥。这种新的加密模式被称为"非对称加密算法"。

(1)乙方生成两把密钥(公钥和私钥)。公钥是公开的,任何人都可以获得,私钥则是保密的。

 

(2)甲方获取乙方的公钥,然后用它对信息加密。

 

(3)乙方得到加密后的信息,用私钥解密。

 

如果公钥加密的信息只有私钥解得开,那么只要私钥不泄漏,通信就是安全的。

 

1977年,三位数学家Rivest、Shamir 和 Adleman 设计了一种算法,可以实现非对称加密。这种算法用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命名,叫做RSA算法。从那时直到现在,RSA算法一直是最广为使用的"非对称加密算法"。毫不夸张地说,只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,就有RSA算法。

 

RSA算法非常可靠,密钥越长,它就越难破解。根据已经披露的文献,目前被破解的最长RSA密钥是768个二进制位。也就是说,长度超过768位的密钥,还无法破解(至少没人公开宣布)。因此可以认为,1024位的RSA密钥基本安全,2048位的密钥极其安全。

 

这次WannaCrypt勒索病毒使用的就是2048位密钥长度的RSA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内容进行加密处理。通过系统随机生成的AES密钥,使用AES-128-CBC方法对文件进行加密,然后将对应的AES密钥通过RSA-2048加密,再将RSA加密后的密钥和AES加密过的文件写入到最终的.WNCRY文件里。

 

最终能解密的钥匙只有在黑客手中;而以现在的计算能力,连超级计算机都需要花费大约60万年时间破解(题外话:目前还在研发中的量子计算机只需要三小时)。

以下是WannaCrypt勒索病毒的加密流程图: